個人認為很有道理,大家看看(轉載)
這是一篇我首先提出“地球品質重新佈局”理論的文章
筆者聲明:本來工作很忙,明天學校就上班了,並沒有想寫這樣一篇文章。但是一個接著一個的事實印證了我的理論,就在臺灣高雄發生地震前的一個小時,在我送愛人上班的路上,我對我的愛人說:也許是一個月,也許是更快的時間之內,我們中國東海的某個區域會發生強烈的地震。所以本文意在從科學的角度上來分析地球內部運動,除此之外,別無它意。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批評和指教。
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我們腳下的這個星球是由多層物質組成的,並不是從地表到地心都是泥土,我寫這篇文章不為科普、不為像韓寒一樣耍筆桿,因為這不是散文。我寫這篇文章不為獲獎,因為這也不是論文。筆者意在闡述自己的觀點,希望讀者在遇到關鍵問題時能查閱相關資料,而不要繼續對我提出新的、無需我解答的問題。至於本文中有些與傳統地質科學相衝突之處,我還是希望地質學者們能夠認真閱讀我的理論,因為我是一個十歲就無師自創阿基米德原理的人,一直到我初中時才知道這種理論有人已經發現過了…
首先我們要從地球的內部構造上來分析,根據已經探明的資料證實,地球分為地表、軟流層、地幔、外核、內核等,當然也會有其他的區分方法,但是採用這樣的分層方法更有利於本文研究現有的自然現象。
我們暫且放過地核不研究,來看看軟流層,筆者通過查找資料得出這樣的定義:“軟流層(Asthenosphere)又叫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岩石圈 (Lithosohere)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佈的地內圈層。軟流層一般認為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軟流層的分佈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總的規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陸之下位置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軟流層頂底介面不十分確定,與岩石圈之間無明顯介面,具有逐漸過渡的特點。”軟流層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學過物理的人會知道,它是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將我們見到的物質液化之後形成的,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軟流層是液體!那麼,高溫高壓是怎麼來的呢?答案應該是“萬有引力”從宇宙中來看,地球其實就是一團以地心為中心的物質集合。星雲通過長年累月的積累,物質密度變得很高,品質很大,就導致星雲的塌陷,形成比星雲密度更高的星球。星球再吸引一些從他旁邊經過的物質,久而久之物質團變得大了,星球表部的物質對星球內部的物質形成了很強的擠壓作用,然後就形成了高壓區域,高壓區域應該分為固態和液態,固態是最高壓的位置,很多的物質粒子被緊緊壓縮,而過度的區域中就會是液態的,他們通常不會受到太過強烈的壓縮,於是高壓導致了高溫、高溫導致了液化。就這樣,地球從一團星雲變成了現在的分層星球。
我們再來看看地球的自轉,開玩笑的說,如果地球不自轉的話,可能體積會比現在小很多,但是地球的自傳是怎麼來的呢?答案很簡單:是多年累積下來的動量作用,但本文重點不是研究它為什麼會轉,而是研究它在轉的過程中會怎樣。
地球轉了,就要沿著一定的軌道,否則就成活物了,拋開公轉不去研究,在地球自傳過程中有一個軸心,我們通常稱之為“地軸”,地軸的北端在北極、南端在南極,地軸在地球中的位置並不固定,而有微小的移動,造成“極移”。極移的成因有很多因素,但筆者覺得除地球自古以來的規律性極移之外,主要原因是地球這團物質中的某些位置會出現品質的變化。這是有科學依據的,那就是我們之前談到的“動量”,也就是“慣性”。然後我們再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一個例子,筆者很容易的聯想到了東北人玩的“尜”,也有人稱之為“陀螺”。這種玩具的旋轉類似於地球的自轉,如果陀螺的密度是均勻的,它就會轉的很穩定,而地球的密度是不會均勻的,雖然經歷多年的滄桑變化,地球已經找到了穩定自轉的那一個軸心,但是這樣的穩定也只是暫時的,因為地球上的物質在移動!我們希望地球上面的物質移動相對地球本身的品質要儘量的小,否則我們可以想像在陀螺的某一個位置釘個釘子的效果,那就是地球的結果。
說了這麼多,有的讀者可能覺得筆者正在科普,其實不然,筆者所講的這些都是緊緊關連著的,現在就有那麼一根釘子已經開始釘在陀螺上了。
那就是地球兩極的冰川!
筆者查找相關資料發現地球的總品質大概是6x10的24次方千克,南極冰川的品質是3x10的19次方千克,而北極冰川的品質沒有相關的資料,很可能是已經融化殆盡了。如果南北極冰川全部融化了,二十萬分之一的品質將重新佈局在這個星球,這是災難性的!也許有的人會覺得“不就是海平面升高了麼?大不了我們向內陸遷移啊!”,其實這不只是海平面升高的問題。我們現在的地表有海洋、有陸地,而以地球的軸心為準線,我們可以發現海洋和陸地的整體品質是平衡的:位於地表、在地軸兩側的陸地和海洋的品質大致不會相差很多。如果南北極冰川全部融化的話,這些水就會流入海洋,而占地表總面積71%的海洋並不是均勻分佈於地表的,他們品質會增加,面積會擴大,這將導致陸地、海洋相對軸心品質的嚴重失衡,地軸偏轉在所難免,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地球的公轉軌道。損失無法評估,後果也不可想像!(你知道陀螺上面多個釘子之後,陀螺會轉到什麼地方去嗎?)
也許2012,根本不需要外星物體的撞擊……也許有的朋友覺得筆者在危言聳聽,那麼筆者用這樣“品質重新佈局”的原理來整理和預言一下我們地球上的運動吧:
1)10多年前我們關注到地球南北極的冰川正在融化;
2)我們可以觀察到太平洋、大西洋海平面升高;
3)地軸發生微小的、非常規的變化;
4)受到新流入水的壓力,漂浮在軟流層的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東部、非洲板塊南部微小的、緩慢的下沉;
5)受到地球內部壓力的影響,漂浮在軟流層的亞歐板塊、美洲板塊西南部、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北部微小的、緩慢的抬升;
6)在此次地質運動過程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兩個板塊間相互運動最強烈的地區,它們包括:東南亞、青藏高原、日本臺灣一線、南美洲西海岸;
7)除板塊間的縱向運動之外,板塊間也會出現常見的水準運動,會影響更廣泛的地區。
上述地質運動是一個不會很漫長的歷程,運動速度視冰川融化速度而定,現在我們重點分析和預測一下我們近幾年經歷過的和即將經歷的地震:
1) 印尼海嘯代表了印度洋板塊下沉的開始,隨後處於支撐點的汶川發生地震,接下來會是不丹-尼泊爾-伊斯蘭馬巴德一線發生更強烈的地震;
2) 亞歐板塊上升的明顯標誌是喜馬拉雅山的加速成長;
3) 智利、海地地震僅僅是美洲板塊東部下沉、西部翹起的開始,隨著太平洋板塊的下沉、南極洲板塊的抬升,秘魯必將發生震級遠超智利的特大型地震;
4) 由於北美洲西海岸處於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交界處,但是兩個板塊間似乎已經開始了融合,因此此處有可能不會發生地震,但北美洲就必將下沉,如果冰川融化速度過快則會導致融合處的斷裂,造成10級左右的特大地震;
5) 臺灣最近的地震只是太平洋板塊下沉、亞歐板塊抬升的開始,接下來大約在2010年5月前,日本東京周邊恐怕會發生8級左右的地震;
6) 同為上升板塊,位於亞非交界的地中海一帶可能會發生小規模的地震,震級也許會在4級左右;
7) 如果翹起的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出現中斷斷裂,悲慘無比,全球也會發生連鎖的品質重新佈局和震盪。
8) 還有很多地區會發生變化,請讀者自行根據本理論進行分析。
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隨著兩極冰川的繼續融化,品質重新佈局也會越發的強烈,更多的我便不能預測到了,還希望大家從自身做起,減少資源浪費和溫室氣體排放。自然界總會回報我們的好與壞,即便是世界末日那天真的來臨了,我不會忘記今天我給大家的分析和忠告,我死而無憾。
中國九三學社社員
中國科學院在讀研究生
瀋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工程師
趙盛燁
2010年3月4日
于遼寧撫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