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反殘體字係天經地義!!!

希特拉的名言絕不可忘:「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裏下手。」

維護使用華文正體字的「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即有人跳出來說是「香港文化霸權」,真是白痴之論。
簡體字是甚麼東西,尋常人識幾多?何謂「文化霸權」,跟在西方白人學術屁股和黃臉孔「知識份子」後面一起執口水尾的奴才又懂多少?
簡體字之謬誤,在於簡錯不分:舞蹈變成「午蹈」,方便麪變成「方便面」,師傅變成「師付」,還有「範徐麗泰」、「慈禧太後」、「化乾戈為玉帛」─ 一九四九年之後的簡體字,強制推行,用正體字,淪為犯法,這才是政治霸權。今日鄰近地區自由行遊客使用的簡體,不是民國的簡體,而是毛左文革延續的殘體。他們簡殘,是他們的事,香港「一國兩制」:「一國」就是華文象形字之同,「兩制」即是香港於正體字之異。對於十四億人,香港七百萬人是少數;香港人手上沒有鎗,沒有監獄,沒有政權機器,連雙非嬰也無力阻止,香港是弱勢,難道反雙非也是「霸權」?香港人維護一點點正體字,何來「霸權」?
揮劍自宮,是你自己的自由,不要游說或脅迫香港人跟你一樣做太監。維護正體,即是「不包容」?哈哈,挑,自己「含J」啦你─如果你的褲襠裏還有「J」剩下的話。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簡體字簡掉了什麼?

簡體字簡掉了什麼?

常有人問,「繁體字」為何要改用「正體字」?未免太固執了, 「繁」字17畫,「正」字5畫,好看又好寫,不是主張筆劃少,增加效率嗎?為何偏偏堅持要用「繁」,卻不用省了三倍的「正」呢?做錯了事,世人不會懷疑,我們做了正常的事,很多人跳出來質疑。

一、漢字的繁與簡

  漢字是一個生命體,隨著歲月的推移,有時變胖,有時變瘦,太胖了就要簡化,太瘦了也要繁化。有人堅持簡化是漢字發展的潮流,有人說繁化才是大趨勢。爭了數十年,也沒有定論,因為事實上兩者同時並存。簡化來自人的天性-貪小便宜,越快越好。繁化也來自天性-人有追求秩序穩定的天性。簡字易寫難認,容易混淆。但合乎人性自私的心理需求,所以歷朝歷代都有人努力簡化漢字但收效不大。

 漢字字體以草書最簡最快,為何沒有成為主流呢?「草書三日不認主」,草書好寫但過了三天,連主人自己都不認得了,所以太簡了就容易混淆,就會亂了。也就要靠繁化來平衡,繁字難寫,但有理有據,穩定性高,所以繁化也是客觀環境的需求,文化只要在進步中,繁化就無可避免。牛津英文字典早已超過30萬字,還每天在增加,從何簡起?

  從漢字的歷史來看,甲骨文約有4000多字。秦代倉頡編3300字。漢代說文解字9,353字。唐代唐韻26,194字,宋代集韻53,525字,明代字彙33,174字,清代康熙字典44,930字,依歷史來看有繁有簡,大趨勢是繁是簡呢?



繁簡之爭,爭了50多年,形勢雖然有消有長,但誰優誰劣無定論,雙方往往忽略了一個本質上的問題,簡體字和歷代的簡體字是大不相同的。

  簡體字,其實本質上就是錯別字。但是很多人都這樣錯,積非成是,雖不滿意也勉強接受了,但它缺乏六書的理路,只能在次要的場合使用,終究不登大雅之堂。東漢靈帝時文學家蔡邕奏請靈帝,把五經刻石,立於京城太學門外,每天來摹寫的坐車千餘輛,可見當時錯別字簡體字之氾濫。有此石經為準,天下才又回歸正體。而現今的簡字與過去的簡字有何不同呢?


二、簡體字的特色

1、簡體是來自自卑與仇恨

  漢字自倉頡造字以來,一直受中國人的尊崇,倉頡也在南北朝時入祀孔廟。民間寫過漢字的紙片,也不能隨意丟棄,必須集中起來,拿到「敬字亭」燒燬,燒成灰還是不能當成垃圾,要收集起來,擇日誦經祭拜後再送水流,台灣保存傳統文化較多的客家聚落仍保有此風。

  鴉片戰爭,清廷慘敗,民族自信崩解,知識份子起而改革腐敗的政治,另一些則改革文化文字。政治改革屢屢挫敗,鬱憤之心、轉而仇視文化文字。清末民初,更加激烈。

  錢玄同:「欲祛除三綱五倫之奴隸道德,當以廢孔學為唯一的辦法。」「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的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解決。」

  承襲這股思潮,瞿秋白說:「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茅坑。」,對漢字的拉丁化、簡化,做了不少工作。

  魯迅:「漢字是勞苦大眾的結核。」「倘不除去,只有自己死。」等來等去,漢字沒有死,魯迅只好「自己死」。

  這些充滿憤激、自卑、仇視的思潮,正是推行簡化的動力。



2、簡字能消滅漢字進而消滅傳統文化

  中國的歷史,多災多難,遺忘是痛苦中最好的選擇,中國擁有最久遠的歷史,中國也擁有最會遺忘歷史的子民。回頭看一看,歷史不遠,簡體字不應是我們的最愛。

  1951年有指示:「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的共同方向─拼音化。」「在實現拼音文化以前,應先簡化漢字。」「文字改革」,不是文字改進,革就是革命,革掉你的命,革掉他的命,革掉漢字的命。那到今天為何沒有革掉漢字的命呢?甚至到全世界設立孔子學院,推銷簡體字呢?


3、來自高壓

  過去的簡體字都是歷經久遠的年代,經過無數人的選擇淘汰,而留存下來,也許不合六書,但至少約定成俗了。秦始皇「書同文」推行小篆禁絕與小篆不合的文字,但秦始皇並沒有自己造字、改字,少數政治人物,配合一些御用專家來定漢字的生死,違反文字自然之理,最後必遭自然力的反撲。


4、反客為主

  過去也好,現在也好,喜歡也好,討厭也好,簡體字一直生存在我們週遭,但我們清楚,簡體是正字的輔助,補漢字的不足─難寫,但不能代替,因簡體字缺乏秩序和內涵,用多了會亂。如今正體字成為違禁品,顛倒是非,反客為主。你可以不喜歡好人,但你總不能禁止別人去做好人吧!




三、漢字筆劃的豐富內涵


  漢字筆畫多,又難寫,多一畫少一畫,多一點少一點,又有什麼大礙?漢字是一個生命體,一筆一畫都蘊藏豐富的內涵,從漢字的筆畫中,我們可以瞭解造字當時的社會情況、經濟活動、文化思潮;走進漢字,就像走入一個歷史博物館。

  中國人初見面,首句話就是您貴姓?因為姓表示一個人的來歷出身。但姓為什麼用女字旁?姓不是跟著父親來的嗎?婚姻,男女兩個人的事,為何都用女字旁?中國古代不是重男輕女嗎?很矛盾,也不矛盾,古書上不是記載「上古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漢字就為這段母系社會的歷史留下最真實的見證,也證明中國文字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奸、妖、奸,這證明中國古代歧視女性了吧?還不一定,安、好、妥這些吉祥美好的字也用女字旁啊!在甲骨文早就有這三字,卻找不到奸、妖、奸。也就是最早中國是很尊重女性,到了封建社會,男人嘗到權力的滋味,恐懼女性討回權力,才產生一些歧視女性的字眼。

  其實所有的古文字都走過象形表意的階段,但象形文字難以表達複雜的情感、說理,隨著文化的發達,象形表意的文字都消失了,只有漢字通過歷史的考驗而流傳下來,漢字除了單純象形又多了六書,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意系統。也奠定了不朽的根基。


四、簡體字簡掉了什麼? 

  1、簡掉了筆劃,也簡掉了精華 

  拼音文字以聲音來表達意義,去掉了聲音,拼音文字就像一條跳舞的繩子。但漢字的筆畫,有其豐富的內涵,藥字簡成「葯」,筆畫是少多了,但中國古代以五音治五臟,以音樂治病的歷史也被減掉了。買字簡成 「买」 ,也把以貝殼當錢幣的歷史文化給減掉了。減肥沒有什麼不好,但把健康也減掉了,恐怕得不償失,何況漢字真有那麼肥嗎?整體上他比簡體字輸入得慢嗎?我們比較深入地看幾個字。

  義,中國人重義,西洋人重愛,不愛江山愛美人,永遠是戲劇歌頌的主題,若拿到中國來恐怕要變成紅顏禍水了。中國人重義,交朋友重義氣,談生意講信義,做官的維護正義。桃園三結義,成為的義的典型。義之所在,不問利害,不計成敗。勇往直前,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為什麼中國人能這樣做呢?因為倉頡造字時,已經把義的內涵,灌注在義字的筆劃當中,幾千年來,義就圍繞在我們身邊。你看鄉下人家的二扇大門,一邊是「居仁」,另一邊是什麼?「由義」。義,它不是口號,在千百年的潛移默化中,它已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生命中最深沉的一部份。在必要的時候,自然展現出慷慨赴義的風範。

  倉頡是如何把義的內涵,灌注筆劃之中呢?義字,上面是個羊,羊溫馴又善良,羊肉美味滋補,這麼吉祥美好的東西,正好用來祭祀天地神明當供品。義下是我,我本來是一種帶有鋸齒的兵器,一種可怕銳利的武器,後來假借為自我的我。(兵者不祥之器,「我」,好像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上下合起來,是說為了美好的事物,把自己無私的奉獻上去,就像祭品一樣奉獻給神明。

  簡體的義「义」,一個大叉叉,再加上斜斜的一點,叉叉已經不是好東西,再加上三畫都是斜斜,這個簡體的义,真是斜之又邪。

進,再看進這個字,進在甲骨文,右上是隹,隹就是鳥,一隻鳥在往上飛,左上是道路,底下是一隻腳。意思是一個人在路上,往上走、往前走,快得像鳥飛。這當然是進步。簡體的进,旁邊是走,是快走的意思,可惜不是往上走,而是走入井裡,走入陷阱。筆劃不一樣,涵義也不同。

  戀,再看戀這個字,現代人男女老少都喜歡戀愛,卻不懂戀愛,失戀了就要殺人或自殺。所以常有人問我,古人造這個戀字,左右各放了一條繩子,是不是準備戀愛失敗時,一人一條?古人溫柔惇厚,你看古人多可愛,「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被丈夫休掉的棄婦,在山路上碰到負心的丈夫,不但沒有仇人相見份外眼紅,還關心地問新娶的太太還好嗎?戀字這兩條繩子不是拿來套脖子的,是來拴住對方的心的。戀愛的心是什麼心呢?「晴時多云偶陣雨,來時無蹤去時無覓處」。很難很難把握,所以有人砸下黃金、鑽石、金屋美鈔,來拴住芳心,當然有效,但遇到別人加碼,往往人財兩失。

古人心中的戀不是這樣的,戀字中間這個「言」,甜言蜜語,才是戀愛的主角。同樣是愛,談戀愛、談情說愛,「談」和「做」就不同。戀愛的熱度和手機的帳單成正比。如果帳單少了,你就要準備拜拜或結婚了。

  戀字,古人要告訴我們,閒也好忙也好,戀愛要不斷地談,你儂我儂,情話綿綿,才能像二條繩子緊緊拴住對方的心,只有一條還怕拴不緊呢!簡體字的恋是什麼涵義呢?亦是腋的本字。亦就是腋下,就是胳肢窩,這和戀愛有什麼關係呢?

 中國的戀愛寶典是《詩經》,其中有許多優美動人的詩歌,有志戀愛的同胞千萬別錯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牽著你的小手,直到白頭偕老……這是二千五百年前,一個在異鄉征戰多年的老兵,想起當年臨別時對太太的誓言,既深情又浪漫,(難怪台灣人要稱太太為牽手)二三千年前的情歌,你可以直接欣賞,使用正體漢字,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份,能不珍惜嗎?


2、簡掉了穩定性字 

  現在英國大學生,很難看懂莎士比亞的作品,不是水準太差,而是拼音文字隨著語言在變化,現在的英國人和三百年前的莎士比亞講的話不同,文字也不同。可是我們中學生能看懂一千年前的唐詩,1911年思想家梁啟超來台灣會抗日文學家林獻堂,二人相談甚歡,傳為美談,一個講粵語,一個講台語,沒有翻譯怎麼談?漢字筆談。

  漢字跨越時空的阻隔,是化解人類爭執最好的工具,他的穩定性走遍大江南北歷千年不變。

  楷書,正體漢字,自唐代定型到今天,努力去簡化的人,歷朝歷代都有,但真正簡化的很少。武則天改了18個字,人亡字亡。因為漢字從甲骨文,歷經金文、大小篆、隸書的演變修正,到了漢代楷書已相當成熟。所以到唐代定型以後能被簡化的已很少。可以說相當完美了,其實楷書的楷,就是端正、楷模、模範的意思。

  從甲骨文到今天,三千多年中有五次大改革。從1956年正式推行簡體字至今50年也大改了4、5次,不知還要改幾次呢?改來改去,遲早漢字會改成「汗字」,讓炎黃子孫汗顏的字。


3.簡掉優美的字型 

  漢字的穩重大方,加上歷代書法家的努力,漢字的內涵融入藝術的形式,成就了漢字獨特的書法藝術,日本把書法視為修身的課程,尊稱為書道。即使大陸的書法家,也不願寫簡體字,可見其醜陋。

  有個長輩到大陸投資,回台灣時,對晚輩提醒不要寫簡體字,尤其工廠絕不能寫,大家都莫名其妙。他才說,你看那個廠「廠」字,上面一隻大梁,底下僅僅靠著一根斜斜的柱子撐著,這種工廠,不論你蓋得多高,它說倒就倒。


4、簡掉漢字的承傳與理路: 

漢字承傳數千年,走過風風雨雨的年代,始終屹立不搖,更顯得虎虎生風,老當益壯。靠的就是豐富的內涵和六書的理路,每一個字甲骨文、小篆、楷書,不同的書寫形式,但它卻一脈相傳,承先啟後,一個字有它的父母,也有它的子女。但簡體字往往是孤兒,甚至是怪胎,無論從甲骨文到楷書,都找不到它的父母,對這些冒牌的漢字,有必要徹底檢查它的DNA,若沒漢字的血統,宜逐出漢字門牆,以免敗壞漢字門風。

  師大教授何懷碩在「繁體與點簡體」一文中說:「簡體字即使新創,也有文字學的某些依據」,請看廠→厂,衛→卫,從→从,幣→币,葉→叶,這些火星文的「前輩」,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有何「文字學的某些依據」?大概只有何教授的獨特藝術眼光才能看得出。


五、簡體字的後遺症 

  使用不同的工具,會帶來不同的觀念。走路和開車的人,對交通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使用文言文的人和使用白話文的人,也會有一些不同的觀點。

  一個人使用假鈔,那是他個人的問題,如果一個社會許許多多的人都在使用假鈔,那不但會破壞經濟,最終也會傷害到人與人的誠信。

  香港人在九七以前,對簡體字的稱呼是「大陸字」也就是說,它不是中國字,也不是漢字,它只是現在大陸使用的一種文字。它不是真正的漢字,使用這種假假的文字,它的後遺症也隨著時間的過去,慢慢地浮現。

1、改之又改,亂之又亂 

  三千多年來,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歷經五次大改革,楷書從唐代定型到今天,一千多年了,時時有人努力簡化,但實際簡化的字很少,武則天聰明絕頂,花了15年改了18個字,人亡字亡,至今只剩一個「曌」字,因武則天自己的名字而留下供人憑弔。可見造字之難。

  自1956年開始,陸陸續續推出二千多個字,不到十年,亂像已漸浮出,不得已1964年又改一次,1977年又改一次,30年後1986又改一次,1988年再改一次。不到50年改了五次,其中的小改不知有多少次。

為什麼要改來改去,因為亂。簡體字的本質就是亂,它的好處是好寫,缺點是容易亂。因為它缺乏秩序、理路,那些御用文字專家,為簡體字辯解的理由是,簡體字「古已有之」,如果有錯,錯在古人。

簡體字確實「古已有之」,而且很古早就有了,但大家想想,古人也想寫得快,這些好寫的簡體字,上千年了為何沒有扶正為正體字呢?(其中少數也有扶正的)。

  道理很單純,古人怕亂,簡字用多了就會亂。宋以來,畫的簡體字至少有五種








,歸至少有六種









2、空之又空,假之又假 

  外國人來中國也好,華僑回國也好,第一個強烈而共同感受就是假,假話、假藥、假奶粉……虛情假意,什麼都是假。不過曾任國家副主席林彪有句話,倒是真的:「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坦言:「全國虛報、瞞報、偽造、篡改統計資料佔60%。」

  在網路上只要打出「誠信危機」,夠讓你看得心驚肉跳的。政治誠信危機、經濟誠信危機、婚姻誠信危機、學術誠信危機……等等,真是危機四伏。不論來自正體字或簡體字,這些危機有一個共同特色,它主要來自中國,而且士、農、工、商無所不在。北京航空大學招生,該校教授龐宏冰拿著七張錄取通知單,千里迢迢來到廣西,向考取生的家長索賄十萬元。遠在千里正式考取的都躲不過,沒考取走後門自動上門的呢?

  短短幾十年,從一個禮義之邦,淪為造假大國,貢獻固然是主因,但其中虛假的漢字,是不可忽視的推力。因為虛假的漢字阻斷優良文化的承傳,承載著只是虛偽的文化,也就產生無所不在的「假貨」。

  2005年美國貿易代表總署提出年度貿易報告中強調:「美國對外貿易中,最感頭痛的問題,就是中國大陸的盜版、仿冒的猖獗。」頭痛的已經不只是美國,大陸的黑心食品,早已是台灣餐桌上的美食,當年席捲大街小巷的大陸名酒,為何忽然消聲匿跡,喝多了才發現大陸的「名酒」就是「假酒」。

正體與簡體字之爭,不是多一劃少一劃,多一點少一點的問題,而是真與假,正與邪的問題。

六、危機與轉機

  當聯合國、香港、新加坡相繼採用簡體字後,正體漢字就只剩台灣在堅持了。師大教授何懷碩於3月17日在中國時報發表一篇「繁體與簡體」,預測繁體字的滅亡。給繁體字下滅亡結論的不只是何懷碩,也不只出現在今天,不同的是有人幸災樂禍,有人心存憐憫。

  真有這樣悲觀嗎?二千萬人對十幾億人,壓力真是不小,但事物的真相還不能光從表面來看,我們從二方面來看:

  1、首先從歷史來看,台灣一直強力打擊消滅正體字,其中有二次徹底殲滅正體字的大好機會,而且都是不費吹毫之力的:

(1) 正體字輸入電腦的速度如果慢於簡體,正體自然很快消亡,正體筆劃多又是一千多年前的「古董」,依常理,正體慢是必然的,但事實上正體卻展現自己無比的青春活力,跑在簡體前面。老頭跑贏小夥子,這莫非天意。

(2)1954年羅家倫發表「簡體字提倡甚為必要」文中力主「中國字要簡化,才能保存,才能適合中國民族生存的需要。」三萬字長文在台灣各大報紙同時刊登數天,聲勢浩大,風起云湧,反對者亦復不少,因羅曾任北大校長,又時任考試院副院長兼黨史編委主任,黨史的官不大,但必是蔣介石的親信

。官位、學術地位顯赫,所以難以撼動,眼看漢字一脈香火就此飛灰煙滅,此時忽然殺出一個「程咬金」,師大教授潘重規,以學術立場,揭發羅文中的古文字舉證,有多處造假,羅再也無法理直氣壯,大局因而逆轉,正體漢字的命脈,得以綿綿不絕,可謂「冥冥之中,自有天數。」

(注1、潘重規教授:論羅家倫所提倡之簡體字,文中指出羅做官之日長,治學之日短,以偏激武斷之成見,集古今廢字、俗字於一爐,便自命改革。文見1954年三月二十七日新生報)


2、從現實來看,雖然聯合國早已廢除正體字,但在2006年起,美國將有二千多所高中,開設中文學分預修課程,繁體正字和簡體字並行。即使在大陸,隨著經濟改革,人們逐漸瞭解正體字的珍貴價值,開放前少壯輩根本不知有所謂正體字。因此呼籲重新正視繁體正字的呼聲逐漸浮現。1992年全國教育會議上,負責國家語言的報告中就對繁體字大回潮,中國文字「海外化」的現象表示憂心並大加抨擊。其實使用繁體正字哪是海外化(台灣化),繁體正字不是唐代以來的主流嗎?

  2004年在北京召開「第三屆漢文史資料庫研討會」,有文史專家鄭重提出「繁體字是創造文史資料庫的基本學術要求。」也就是真正的學術,需要用純正的漢字來承載。一位著名經濟學家語重心長地呼籲:「建議在小學選讀繁體字。」「因為簡體字使中國偉大的古文化和廣大人民相隔離」,出自經濟學家的看法更值得深思、文字、文化影響人的不只是心靈。如今大陸漢字學術界起一個嶄新的名詞,「漢字的優化」。避開了敏感的繁、簡之爭,簡體字需要優化,請問優化是向簡化靠攏?還是向繁化回歸呢?

  簡體字就是為了貪圖省事,如今為了省事,大陸小學生學完簡體字,還要學繁體字;台灣學了繁體正字,還要學簡體字,這樣的簡體字既不簡單又不省事,要省事就趕快「斃了它」,不就一了百了,大陸的文字專家還在遮遮掩掩談簡體字的優化,為漢字努力,很可敬,可悲的是無法暢所欲言。


七、一些感想

  一個正常的社會,一間百年老屋,就算斑駁老舊,人們也會倍加珍惜。一千多年的正體漢字,有何罪過,竟被糟蹋成「非法」文字,成為打擊的對象,天理公道何在?炎黃子孫,難道鐵石心腸?當年凌遲漢字,宣揚孔子為「狡詐的政治騙子」的文字專家,如今也在孔子學院,誇誇高談發揚傳統文化;少林寺,當年被批鬥為迷信、腐敗、落伍,強收廟產,僧人掃地出門,如今又被同樣那批人宣揚為慈悲、和諧的象徵,如果世人也信以為真,那真叫人有不知「今世何世」之嘆。

  常有人問,「繁體字」為何要改用「正體字」?未免太固執了, 「繁」字17畫,「正」字5畫,好看又好寫,不是主張筆劃少,增加效率嗎?為何偏偏堅持要用「繁」,卻不用省了三倍的「正」呢?做錯了事,世人不會懷疑,我們做了正常的事,很多人跳出來質疑。文字專家一再質疑台灣不用簡體字是台灣的政府把文字「政治化」,是「逢共必反」的頑固心態。其實簡體字才是百分之百政治下的怪胎,楷書自古就因方方正正,足為楷模而叫「正書」,何況台灣已寫了一千多年了,這有什麼錯!但有些教授也質問政府固執,奇怪,這些人怎麼不敢去質問簡體字到底有什麼好處?文字專家的回答是:(1)對消除文盲獲得空前的成就。(2)提高學習效率。

文盲的多少和政治、經濟、文化有關,和文字難易無關,台灣香港的文盲絕不會比大陸多。如果簡體字真有助消除文盲,那非洲人都要趕快來學簡體字了。漢字難學,難在文法,及背後的文化內涵。簡體字有易寫的優點但被難認,易混淆的缺點所打消。二個孿生兄弟不易辨認。筆劃少、相似度高、辨認時間就增長。美國也為中小學生拼音錯字嚴重而苦惱,為何不把單字的字母減少呢?「菊」字chrysanthemum 13個字母,「違憲」unconstitutionality有19個字母美國總統為何不下令砍掉一半呢?德文「幼稚園」有28個字母,那才壯觀呢!

  簡化是個理想,但很難,文字不只是工具,拼音文字都不容易,何況筆劃中充滿文化內涵的漢字。要簡化也該極為慎重,就像減肥,要開刀都還要找一位好醫生。

  不用簡體字,已經很難了,用慣仿冒名牌,即使經濟改善了,要買正品,還是有很大的難度。「便宜又好用,為什麼不用?」他看不見無形的成本,簡體字好寫,火星文更快更好寫,再快下去呢?

  十幾億人在用,不用壓力很大,有需要我們也可以學,可以用這也不難。

  但別忘了,仿冒品再便宜再好用,它還是仿冒品,長遠來看,總要付出代價。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Merry X'mas!!!!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Good Song To Share

邵夷貝 - 正確死亡指南
作曲:邵夷貝
填詞:邵夷貝
編曲:夢溪


總是有學不完的防備
你給的危險總有全新的種類
大概我算不上人類
存在是為了給你的光榮墊背

我隨著你指揮 旋轉倒立墜落
像葉子隨風飛
生命只是個兒戲吧
你的世界裡 我算個誰

也許“賴活”著我本不配
請給我一份“好死”的規則來背
我爭取做得很到位
絕對不辜負你費心的栽培 

我就這樣消失 對吧
像是擦掉簸箕上一點灰
活著時 沉默無味
死了也只能無所謂

教給我死
告訴我正確的體位
別讓我不懂得面對
死得讓你太狼狽

教給我死
我不會傷痕累累
在前進的車輪下面
我不能扯你的後腿

也許“賴活”著我本不配
請給我一份“好死”的規則來背
我爭取做得很到位
絕對不辜負你費心的栽培

我就這樣消失 對吧
像是擦掉簸箕上一點灰
活著時 沉默無味
死了也只能無所謂

你教我死
我試著默默粉碎
遺體安詳地入睡
不能掉一滴眼淚

你教我死
我哪敢傷痕累累
在前進的火車下面
我不能扯你的後腿

Music Video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